但孟家怎么可能同意,他们是坚决不同意的,这要是退了亲,这老大名声更臭了!
毕竟这孟家老大条件实在是差透了。
孟家老大孟鹤云,是个大龄科举青年,今年已有二十三岁,这在古代要是早的,孩子都满地跑了。
要说他为啥拖这么晚,一来为前程,二来为钱财。
农村孩子启蒙晚,孟鹤云十岁方才启蒙,十八岁第一次去考童生,他本也不是什么天赋型选手,足足考了五年,也就是到今年才过了童生试。
孟家爹娘原还想着等孟老大考上秀才,能选个镇上的姑娘当长媳,可惜儿子不争气,又如此大龄,托了好几个媒人,最后选中了林家十八岁的大女儿林满福。
那林家大闺女长得丰腴可人,又是极为能干的人物,家里外头事情一把抓,还有一手好女工,要不是林家拖着想多留几年,早就嫁出去了。
孟家二老,觉得这林家大姑娘实在是大儿子目前能娶到的最好的人选了。
这林家是手艺人家,家里虽然家资不丰,却是个有心气的,家里二女二儿。大儿子今年二十,跟着林父做木匠活,小儿子今年八岁,在村里学堂读书。林父对于小儿子充满了期望,就想找个读书人结亲,让姐夫带带自家小儿子,好让小儿子考上秀才,给他们林家改换门楣。
身为农家的他们,只要能出个秀才,他就心满意足了。
于是当孟家上门求亲后,林父特意去镇上思源学堂打听孟鹤云的学业,听到同学夸孟鹤云学问扎实,明年就要下场考秀才时,心里是十分高兴的。
两厢满意,这门亲事就自去年冬日定下,开春之后过了礼,孟家是厚道人家,特意选了春耕之后的时间拜堂成亲,这样人家姑娘进了门,可以相对清闲到秋收。
可就差这临门一脚了,谁知道出了这档子事情。
还是孟家婆母刘氏想到了林多福。
林多福排行老三,今年十六岁,名声没有姐姐响亮,但是人却好看地紧。
刘氏想到相看林满福的时候,见到的林多福。
那林三姑娘,白白嫩嫩,一张小小的巴掌脸上,一笑就露出个梨涡儿来,做事麻利,待人客气,看着喜庆又懂事。
刘氏甚至心里还有些庆幸,这林满福临时变卦,一看就是个心思多不好相与的,但是这林三,从面相上看就是极好的,老天保佑,老天保佑,不然这么好的闺女可不是要错过了。
对于孟家的提议,林家却犹豫了,实在是二女儿,自小娇气,就没怎么干过家里活,这当人家小儿子媳妇,有上头嫂嫂顶着,她靠一张甜嘴巴,也能讨巧,可要当他们孟家长子长媳,还是个读书人的媳妇,他们心慌啊。
不过耐不住,林多福自己愿意啊。
孟鹤云,这名字可是和她老公同名同姓的,她心里存着期待,万一,孟鹤云也和她一样,穿来
了呢。
再退一万步,万一这不是她老公,只是个同名同姓的陌生人,但是这孟鹤云二十三的年纪,实在不算大的,能三十岁之前结婚的,都算早婚,更别说这年纪在现代才刚刚毕业。而且这方圆百里,都是山村,不是农夫就是屠夫,这孟鹤云到底算个知识分子,她和他,还能有共同语言。
在这盲婚哑嫁的时代,遇上个合适的就嫁了吧。下一个还不一定这个好呢。
于是大女儿哭哭啼啼不想嫁,二女儿欢欢喜喜说要嫁,外边孟家占着理,紧盯着等回复。
这好事便这么成了。
......
“老大家的,怎么不多睡会,你年纪小,多睡会,还能长长个子。”
婆母刘氏扣着衣服扣子,来到厨房,见林多福已经在煮饭,手里还不停做着活计,虽然心里满意,但嘴里还是要说一些场面话。
“哎,娘,我也睡不着,就起来给大家做早食。”林多福止住了漫无目的的思绪,抬头看向刘氏,笑着回答。
“这做的什么呀?”
“做了小米粥,又蒸了窝窝和番薯,我第一次做,也不知道合不合适,您看看?”
“刘氏看着林多福笑吟吟的嫩白脸蛋,稀罕地不行,她生了三个光头,可没有养过这般可人的闺女。
“好好,我看看。”刘氏一边笑着,一边打开了灶头。一股热气模糊了她的眼,她挥挥手,看了眼里头的吃食,不多不少,看来这林氏是有成见了。
手上有度,这才能过日子。
刘氏,又想到,昨晚上,老大家的肯定累着了,于是去厨里摸出个鸡蛋,打在碗里,用热水一冲,黄色的蛋液如同金黄的彩带围满了盈满了整个碗,土鸡蛋带着一股腥气,冲上了刘氏的鼻子。
“呕!”
刘氏被腥气冲的只犯恶心。
“娘,你怎么了?”林多福担心地走过来,帮刘氏顺背。
“没事,老毛病了,这一劳累,就容易胃难受。”
“娘,你去屋里再休息会,我一个人就行。”
刘氏摆摆手,怕林多福觉得腥气,取了点糖,撒在了蛋汤里。
“老大家的,昨晚上辛苦你了,来来来,吃口蛋汤水,好好补补。”
刘氏小心翼翼地把汤碗端到林多福眼前。
林多福看着刘氏不过四十出头却满脸皱纹,都是风霜的脸,心里挺心酸。
这里的人,鸡蛋是留着换钱的,都舍不得吃的。
“娘,昨晚夫君心疼我,不过小半柱香的功夫,一点都不辛苦,还是娘您喝了吧。”林多福本意是想说自己也没啥辛苦的,却让拿着鸡蛋汤的刘氏手抖了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