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不就足够了吗?
“我也挺想看看W先生和J小姐闹了什么矛盾,让J小姐都想辞去仆人的职务了,”年轻编辑立刻踊跃地附和道,“在外人面前一向冷酷的W先生,居然将J小姐按在墙上亲,多么有反差感的绅士啊,一定会吸引很多女性读者的。”
“啊?”年龄大的编辑发出不解的质疑,“女性读者喜欢这种男士?‘命都给你’这种男士?”
年轻编辑郑重其事地点点头,“没错,她们肯定会喜欢的。”
这位年龄大的编辑感觉天都塌了,一屁股坐回自己的座位,整个人都灰了。
“咳咳,”资深编辑清了清嗓子,安慰道,“读者会不会喜欢,这得看发表之后,会有多少销量,没发表之前,都只是猜测而已。”
年轻编辑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,“是啊是啊,只是我自己的猜测而已。”
“写信问问那位投稿的女士,看她手上还有多少日记,”资深编辑打量着投递的手稿,“这份手稿应该是从原本的日记本里选择性摘抄下来的,如果她能直接将那本日记借给我们就好了。”
年轻编辑摇摇头,对这个提议并不乐观,“如果这部日记大受欢迎,原版肯定会要上一个高价,那必定不会冒着风险借给我们。”
“或许我们可以试着从曾祖母的年龄这条线,”编辑提议道,“查一查上个世纪,有没有什么贵族鳏夫和女仆的感情故事?来确认这个故事的真实性?”
不过,这个办法很快被大家否决了,贵族鳏夫和女仆的感情故事,这可太多了,明面上的传闻就已经很多,私底下的恐怕都数不清,再加上隔着一个世纪,查起来太困难了。编辑们并不报以太大希望。
“这位投稿的女士也说不知道曾祖母说的是真是假,”年轻编辑耸了耸肩道,“反正,我们也不知道是真是假,就当是一个故事分享给读者们好了。”
不管如何,当编辑们下班之后,回到自己的家里,面对家人们询问“今天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?”第一时间想到的不再说早上热议的、E小姐和伯克利公爵的八卦,而是完全被“命都给你”洗脑,津津乐道地说着下午那篇日记的内容,迎来家人们的惊呼感叹。
尤其是那位中年编辑,回到家后,他跃跃欲试地,找了一个孩子们不在的时机,学着日记里的描写将妻子堵在墙角,邪魅一笑,用他的气泡音低声道,“亲我一口,命都给你。”
而他的妻子一副嫌弃至极的模样,直接把他给推开了,“你有病吗?我要你的命干什么?”
好吧,或许是因为他没有日记里W先生的英俊外表和冷漠气质,所以他的妻子才并不像J女士那么娇羞吧。
反正,艾琳娜的“转移注意力”大法,看起来颇具成效。
第二天,收到艾琳娜邀请信的伯克利,便屁颠屁颠地上门来拜访了,当然,蹲守在坎贝尔家的小报记者们也捕获到伯克利的身影,并紧急将这个消息传了回去。
但是,对小报来说,这个消息已经失去了一开始的新鲜感,正所谓,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,《镜报》收到了一篇惊人日记的消息,在短短一晚上的时间就传遍了各个小报的办公室,大家都想知道,《镜报》到底收到了什么好东西。
第266章 读者反应
“怎么样?”《晨报》的编辑向线人打听着消息, “他们到底收到了什么新闻?”
在小报圈子里,通过线人获取同行的独家消息早已成了心照不宣的“潜规则”。印刷工人、办公室助手,凡是熟悉报社内部流程的, 都成了潜在的信息源,只要花上一点小钱,就能挖出一些“内幕”。
“唔……”线人露出迷茫的神情, “好像是一本女仆的日记。”
“女仆的日记?!”编辑立马提高了话音,“他们居然收到了这么好的素材?!可恶, 他们到底从哪得到的?”
“好像是有人投稿,”线人耸了耸肩道, “反正,我看他们现在正准备联络那本日记的主人。”
《晨报》的编辑听完不禁皱起了眉头, 果断掏出几个先令, 塞进线人手中, 低声交代:“设法弄一份样稿来,记住, 千万别让他们发现。”
他并不打算直接刊登这份偷来的日记,这种小报间的潜在“道义”还是要维护的。他真正的目的只是看看所谓的日记究竟写了什么, 是否足以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,会不会影响到自家小报的销量。
事实上,小报之间的关系虽然表面上针锋相对,但私底下却不乏合作。尤其是舞会、社交丑闻这类新闻, 各小报往往会交换信息,以便在报道中相互印证。例如,最近对E小姐的调查,各家小报便各显神通:有的打听她的背景身家,有的联系她的老师同学, 还有的甚至挖掘出她几个月前参加的一场舞会。
每家报纸都从不同角度切入,但又保持着某种“默契”——相互分工,避免内容完全重复。
因此,如果《镜报》真有如此爆炸性的新闻,按理说他们应该多少透露一二,至少给予同行一些风声。毕竟,每家小报的版面和人力都有限,独自做不了详尽的深度报道,分享信息反倒能互利互惠。
然而这次,《镜报》竟然一反常态,似乎想独享这个消息,这怎么能忍!
在小报们为了隐藏的“日记”勾心斗角的时候,新一期的“哈丽特夫人舞会”新闻,早已悄然摆上了南希的餐桌。
以南希家里的财力,想要一张哈丽特夫人的舞会邀请函并不困难,但她并没有这样的需求。她的孩子还小,距离社交季还有好几年,而她自己也并非喜欢社交的人,因此她对于上流社会的所有了解,几乎都来自于各种小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