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她在祖龙死后干的那些大逆不道的事,也提前被祖龙知道了。
为什么非要选在骊山?
还有比把阵亡士卒葬在帝陵旁边更显重视的地方吗?
另外古时候出门一趟不容易,放在一起祭拜可以省很多事。
以上理由都不能拿出来说。
“陛下,儿臣认为,为秦战死的秦卒,到了另一个世界也依旧是大秦最忠诚的士卒。”
若不是清楚秦二半点不相信鬼神,那简陋的合葬墓就是最好的证据。
嬴政都要相信她这种狡辩了。
不过即便是狡辩,嬴政也觉得此话有理。
………
秦卒对秦二的忠心又多一分。
若无后代祭祀,即便战死也还有安身之地。
再想到数百年后,即便改朝换代也这个地方依旧拜祭不绝。
这……节葬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?
就连蒙恬这种世家出身的将军,都在考虑身后事是寄望于家族后人,还是托付给军魂陵园。
太子要禁厚葬已成定局。
连韩信都是节葬,其他人即便封王也不可能得到厚葬。
封王、自领一郡、再入陵园……
蒙恬已然越发偏向后一个选择。
只是“为国战死”……
蒙恬不是怕死,而是将领身死往往意味着战败。
【但军队本就是秦二时期文化程度最高、也最愿意接受新思想的地方。】
【秦历18年大秦重新一统,秦二在骊山阅兵,有许多将士向指导员反应希望战死后葬入陵园,不必顾虑家属的意见。】
【待在自家坟里,一年到头子孙就祭奠几次,来个天灾人祸或过个几代那可就没人管了,真不如葬陵园。】
【假如死后真有灵魂,那也是葬在陵园更好啊,身边都是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。葬在老家——好家伙,一群没见过面脾气还不知道怎么样的列祖列宗。】
【人家还得把你当孙子训。】
【真·孙子。】
【如果不是有挚爱合葬,或是更想留在家人身边,去陵园确实更好。】
【所以秦二修改规定,将士的意愿高于家属的意愿,如果想葬在陵园可提前登记意向。】
许多秦卒都被说得心动了。
尤其是没娶妻和家庭不睦的军卒。
列祖列宗可以用来尊敬,但若是在死后的世界,他们肯定更愿意与同袍相处!
而对于“不必考虑意见”的家属而言,厚葬本就是父母意愿不得不从、乡邻众口不得不从。
如若军卒本人意愿就是葬入陵园、且君王也不准他们将遗体带回去安葬。
那就无法指责他们了。
【大型战争结束后,战死的秦卒越来越少,又有很多老兵请愿。】
【这秦二就没法答应了,若是秦卒都葬在陵园,那骊山之大也葬不下这么多士卒。】
【但她也没有完全拒绝秦卒的请愿,军功在五大夫及以上者,可自请葬入陵园。】
【这些规定延续至今,为国战死/军功足够者可入军魂陵园。】
【军魂陵园从无奈的栖身之所,转变成将士的最高荣誉。】
【之前有朝代打算另寻他处修建陵园,但军队不愿意,于是之后每朝每代都是沿用骊山的军魂陵园。】
这下蒙恬没什么可担心的了。
他已决意死后葬入陵园。
将士的最高荣誉!
英布直接揽住周顺的脖子:“我燎原一营的将士都要在陵园为邻,你让公主给我们营单独留块地!”
力气太大差点给他的指导员勒过气。
周顺以手肘撞开英布,扭了扭脖子才无奈叹气:
“现在已经不是一营了,以后会是第一军。”
英布很是不满:“那能一样吗?一营那是我一手带出来的兵!”
周顺板起脸:“英布!你要是准备当一辈子的营长,确实可以说这种话。但你以后不是!难道一军的兵就不是你的兵了?”
英布寻思半天,都没想出话来反驳。
和蒙恬英布这类早就知道自己为何而战的将军不同,大多数秦人只觉得军魂陵园陌生,陌生到他们无法理解。
而墨家张行深感忧虑。
大型战争结束后,还是不断有军卒为国战死。
朝代更替间,战争依旧没有平息。
【陵园和始皇帝陵之间的山峰上合葬着秦二和韩信。】
【军魂陵园入口有秦二亲笔题书的“青山埋忠骨、帝陵守军魂”。】
【千古一帝嬴政与圣皇嬴云曼共同守护的军魂陵园,其他朝代拿什么来比?】
【所以哪朝的将士都拒绝换地方。】
【强行换的结果,那大概就是军队把君王给换了。】
秦二之前果真只是在狡辩。
让他去守护陵园?
本该愤怒的嬴政看着“千古一帝”的称号那是半点都怒不起来。
嬴云曼暗自庆幸后世人会说话。
她当然也可以夸“千古一帝”“祖龙”,但从她嘴里说出来似乎没有多少可信度。
这一个月来她换着各种角度迎合祖龙,但每次都是事倍而功不及半。
看到“军队把君王给换了”时,嬴政眯了下眼。
这后世的君王,远不及秦!
………
千古一帝?
后世人对嬴政的评价为何如此之高!
张良很想将其归咎于秦二,因秦二的推崇,始皇帝才得后世人推崇。
但他聪明到无法自欺欺人。
华夏论源于始皇帝的“大一统”,这才是始皇帝获誉“千古一帝”的原因。
而绝大多数的秦人自主思考的能力有限。
除非是节葬这种切实关系自身利益的事情,否则他们更愿意接受天幕的说法。